top of page

我親愛的芝加哥中國城

This article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ed on WeChat through a collaboration with 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親愛的爸爸媽媽:


像我身邊的很多亞裔一樣,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和我的公公婆婆而不是你們兩個一起度過。在那段日子裏,公公和婆婆會去接我和妹妹放學,然後我們四個人會去超群茶餐廳(Chiu Quon) 買包子。超群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餅店,由一家人共同經營。幾年前,他們搬到了街對面,成功地吸引到了更多食客的光顧,也同時提高了東西的價格。在2015年,只要90美分到1美元就能買到的包子,現在已經漲價到1.30美元。


雖然唐人街裏有許多成功的經營故事,但同時也有許多其他地方暫停營業或永遠的消失了。消失的餐廳中就包括大三元(Triple Crown),這家餐廳在芝加哥唐人街營業了25年,卻在2021年的2月底“被趕走”了。COVID-19給這些餐館帶來了很多不利因素,因為它不僅限制了室內用餐的空間,也同時帶來了針對亞裔的仇恨。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大三元無法支付他們酒店場地租金的原因。以前,咱們家經常從那裏叫炒飯和炒面的外賣,偶爾也在那裏一起慶祝家裏的喜事,如今它就這樣消失了,也一並帶走了我的童年中的一塊記憶。每次想起,我依然會感覺非常心痛,因為我懷念從大三元炒飯的香味,和我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光。哥哥會把番茄醬倒在買來的炒飯上,盡管我個人很討厭番茄醬和米飯拌在一起的味道,但現在看來都感覺十分美好。


童年時期發生的另一件事對我的影響也一直持續到了今天,那就是你給我報名參加的中文學校。學校屬于美國芝城中華會館,公公也在那裏上班,有時他和婆婆會在課後給我捎上一份腸粉。據我所知,這是直至現在唐人街裏唯一一個專注于語言教育的項目,而他們甚至提供粵語的課程。粵語相關的教學的項目真的很罕見,但令人難過的是,我不知道這個項目是否得以延續務。在過去的幾年裏,該項目換了很多老師,並開設了一堆隨機的文化項目。9年前在這裏給我上課的老師中,有3位已經不在學校教書了,他們的離職或許是因為找到了更高薪的職業。教學樓也比期待中要小,職工辦公室的空間裏只能容納大約5個人,整個建築只有3間教室。但是這些老師們一直在增加更多的項目,創造更多的活動,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和參與者。無法否認的是,唐人街近年的發展使學校的知名度大打折扣,甚至知道這所學校的人也越來越少。盡管建築本身沒有變化,但因為工作人員的不斷調整,給人感覺已經是如此陌生。變化確實是在發展的過程裏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這種改變發生的太過頻繁,讓我一個旁觀者既覺得有趣,也覺得有些可怕。


雖然我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化,但讓我了解到中國文化的最好的經曆,就是我參加了你在唐人街的華人服務處(Chinese American Service League building)的中國舞蹈團。雖然這個機構依然開放,但由于資金短缺,他們砍掉了大部分的課外活動。我曾輾轉于不同的團體,獲得了在晚會、唐人街夏日集市、當地龍舟賽、芝加哥華裔小姐選美甚至附近舉辦的國際比賽中表演的機會。因此,我與華人服務處的許多人有了往來,但自從我轉到另一個團體後,就與他們中的許多人失去了聯系。


最近,我一直試圖聯系了解租戶權利和防止在唐人街增加的驅逐現象的工作人員。在溝通的時候,很多人提到了華人服務處(CASL)。于是我決定看看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麽。由于預算的削減,他們把重點放在支持新移民和社區裏的老人身上,而不是第二代或第三代華裔移民。以前,他們有多元化的項目,通過藝術和教授語言的形式向孩子們傳播中國文化。這些多種多樣的項目甚至包括功夫課、中國舞蹈課、書法藝術課程和古筝課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度過了愉快的時光,也幫助父母們在他們忙于工作時,孩子們依然能了解身上肩負的文化。


從華人服務處官網上找到的信息顯示,他們目前更專注于提供資源,幫助移民申請工作和找到住房,並在華人社區內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教育。這類資源一直都在,同時也不難有志願者參與。但文化項目不同,文化項目很可能會壓垮他們的預算,使他們不能實現其他方面的願景。


現在,我很少有機會去唐人街了,與我童年的記憶相比,很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自從公婆搬出隔壁的房子後,亞洲文化仿佛就在我生活中“消失”了。他們和舅舅舅母住在一起,但舅舅和舅母在兩年半前因為職業原因不得不搬到日本,留下公公婆婆獨自尋找能夠負擔得起租金的小住所。唐人街一直在快速發展,隨著這種發展,士紳化也成為了問題。


雖然我不知道住房問題是由誰處理,但我和住在唐人街以南的的朋友們都看到有更多的亞裔家庭繼續向南遷移。唐人街地區更南部的地區,如布萊頓公園、麥金利公園、富勒公園和卡納裏維爾,本是緊湊擁擠的住宅區,但最近卻看到越來越多更富有的人搬進這塊地區。


一個小例子,我家擁有現在的房子已經超過15年,我們目睹了我家車庫對面的一片草地被改造成了新房子。這些房子都有很大的車庫,而且所有建築的規模都要更大。此外,我所在的街道上有很多人在陽台上建起了遊泳池,而能夠買得起這些東西並付得起貸款,是我不敢夢寐以求的奢侈。不僅唐人街一直面臨著不同形式的外遷,而在更南邊的地區,我們也看到了相似的迹象。


在談到發展問題時,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許多地方要麽需要為新的旅遊消費者進行調整,要麽這些當地項目或服務可能會面臨被替代的風險。雖然唐人街的文化對亞裔社區成員有吸引力,但當地的經濟發展可能會使更“美國化”的人來到這裏。

財富和權力對當地的經濟增長和外來人口流入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掌握這些財富和權利的,往往是富有的白人。這些“外來者”很可能不會被亞洲文化的傳統風格所吸引,他們更傾向于創造熟悉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重建。這種變化不僅對餐館等生意影響巨大,對住房也是一樣如此。當地的價值提高會增加租金成本,導致許多不太富裕的居民被迫離開,新來的富人則取而代之。這些被取代的人群通常是老年人和移民,他們的離開也為社區的文化保留帶來打擊。


解決這個問題的難處在于,唐人街以外的許多人並不知道老年人和不太富裕的移民正在面對住房問題,更沒人意識到,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亞裔群體中的巨大財富差距。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所有種族中最高的,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是非裔家庭平均收入的兩倍。然而,這個平均值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亞裔的收入不平等在美國所有種族群體中是最嚴重的與收入排序最後10%的亞裔美國人的收入相比,前10%的亞裔美國人的收入高的難以想象。


1970到2016年間,亞裔美國人的貧富差從6.1上升到10.7。相比之下,在同樣時間線內所有種族的貧富差總和僅從6.9轉變為8.7,比亞裔的比例小了2.6倍的差距。亞裔美國人還同樣面臨著貧困比例的不平等分布。2017年,亞裔美國人的總體貧困率平均為11.2% ,但苗族的貧困率為16.2%,而菲律賓裔的貧困率為6.0%。


將所有亞裔美國人的統計數字平均化,使社會忽略了亞裔群體內部的財富差距,導致亞裔現在被視為已經“脫離經濟鬥爭或貧困”的群體。這也使社區內大量的問題被忽視,導致亞裔的經濟問題,包括提到的士紳化問題,很少被關注。


最近5年裏,士紳化使唐人街的風景也發生了變化。唐人街內很多地方的設計都變得更 “美國化”。例如華埠圖書館,星巴克,傑林酒店,和多樂之日等。這裏也吸引了更多非亞裔的本地人和非唐人街居民的光顧。雖然這些企業的成功似乎並無害處,但被用來獲得更高利潤的高樓大廈往往是消費高昂的豪華場所。相比之下,其他帶有更多文化氣息的場所無法吸引顧客,減少了收入,甚至要面臨被驅逐的風險。


唐人街地區的租金成本也在大幅增加,與5-10年前相比,租金至少增加了200%。在短時間內,經營成本的飛速飙升令人擔憂。隨著唐人街老居民的搬出,取而代之的是更富有的新居民和消費者的增加,社區內對“好區域”和"壞區域 "類型的評判發生了變化。


此外,在芝加哥有一個正在進行的新項目叫做 “78號(The 78)”。“78號”是一個將建在唐人街和市中心之間的社區,並被宣傳為兩個社區之間的 “橋梁”。這個社區計劃建在芝加哥河南支流旁的62英畝的前鐵路用地上。唐人街以前擁有這個與市中心隔離的空隙,使他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發展,不至于混為一談。


我記得當我提到“78號”項目時,你們兩個已經有所耳聞,但似乎對它的了解有限。在我們聊天時,我提到它的發展將導致唐人街的進一步士紳化,但你們認為它只是另一個被隨意開展在芝加哥項目。事實上,中國城和芝加哥市中心的收入和生活成本有很大的不同,讓“78號”公路作為兩個地區的 "橋梁",實際上是百害而無一利的。“78號”很可能會導致中國城的平均收入增加,這也會使租金成本和稅率上升,同時傷害那些原本就住在這的低收入群體。這種變化不僅影響到居民,也同樣影響到中國城的文化是否能被保留。許多有意義的文化場所和餐館正在因此停業、被驅逐、生意減少,由于COVID-19的所帶來排外情緒和安全問題,情況變得愈發嚴重。按照這個速度,唐人街將失去很多它原有的色彩。


從我在唐人街附近的所見所聞來看,這裏的蓬勃發展背後有太多的問題,它所帶給我的感覺已經和以前大相徑庭。無論你們是否認同我的觀點,我想你也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巨大差異的存在。


住在唐人街附近幫助我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到我的文化,而努力尋找方法來減緩士紳化的進展,防止“78號”的建設,都會對減緩亞裔的離開有很大幫助。我們應該幫助解除伊利諾伊州的租金管制禁令,同時支持反流離失所的組織在做的工作。盡管我們也需要擔心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但我認為分享或提供資源,以及傳播有關問題的信息,是我們能做的最起碼的事情,畢竟,這個社區使我們受益匪淺。對我來說,我也希望自己長大的地方能保持這些文化氛圍,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我所了解的文化。


真摯的,

你的女兒嘉雯


Comments


bottom of page